關于林業相機對于野生動物多樣性的監測技術規范
時間: 2020-07-28瀏覽次數:
對野生動物多樣性進行長期監測是野生動物研究、保護、管理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核心環節。目前
林業相機技術已發展成為野生動物(獸類和鳥類)多樣性監測的重要常規技術。在參考熱帶生態評價與監測網絡制定的關于陸生脊椎動物相機陷阱監測技術執行規范的基礎上,有以下野生動物多樣性紅外相機監測規范。
野生動物多樣性林業相機監測規范(簡稱基本監測規范)著重于在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圖像數據管理系統所有數據用戶之間建立統一的監測抽樣標準。為促進我國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數據共享、科研合作和信息交流,所有數據用戶均需參照以下基本監測規范在所屬監測樣區完成常規監測。
基本監測規范的要求如下:
1、監測樣區:根據每個監測樣區的具體情況,確定2-3個60平方公里(公頃)的監測樣方,樣方之間間隔至少10公里或有天然隔離帶(如河流)。監測樣區的選擇考慮植被類型、海拔梯度和人類活動干擾梯度等。
2、林業相機布設:按60平方公里(公頃)30臺相機進行布設,2-3個相機組,相機布設密度為1臺/2 km2或1臺/2 公頃。布設前對整個監測樣方通過GIS進行布點(即做成1平方公里/公頃的網格),打印在地圖上,確定相機布設的路徑,然后通過GPS導航找到預設相機位點,并尋找合適相機安放位置,對相機位點進行確認,重新記錄相機位點的GPS信息。
3、監測時間:最好為每年的旱季,每個監測樣方(相機組)為期30天,30天后輪換到下一個監測樣方。
4、樣帶補充調查:每個監測樣方各設置3條5公里的樣帶,在林業相機監測結束后,立即通過樣帶痕跡對樣區獸類種類和密度進行補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