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無法直接飛到高空,于是我們用無人機拍攝鳥類;人類很難長時間蹲守在密林深處,于是我們用紅外相機監測動物行蹤……近年來,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高科技的身影越來越常見,紅外技術、衛星定位、無人機監測等新技術被運用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大大延伸了我們活動的邊界,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也讓人類能以某種形式更親密地了解自然,由此得以更好地保護自然。
在生態領域的相關研究中,除了紅外相機,衛星定位、電子芯片、無人機等技術的應用也非常廣泛。
鳥獸經過、樹葉落下,都會觸發紅外相機拍攝照片
在黑龍江,紅外相機拍到野生東北虎照片,已經很常見。
紅外相機也被應用在鳥類監測上。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鳥類組研究員楊曉君介紹,用紅外相機監測留鳥很有效果,鳥類飛過就會觸發紅外相機拍攝照片,經過數據統計能掌握留鳥數量和活動范圍,大致掌握區域的生物多樣性。
目前來說,紅外相機在使用中還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人為手動設置,深林區資料傳輸難,誤拍率、空拍率高,成果使用時間滯后,丟失率高等。
一般來說,布設在野外的紅外相機還會受到天氣、人為或者動物的破壞,比較好的情況下,一臺紅外相機的使用壽命能達到數年。研究人員每3個月會檢查一次紅外相機,更換電池和存儲卡。根據不同區域和功能,電池使用時間也不同。
紅外相機的觸發機制是依靠紅外感應。每當有樹葉落到監測區域內,相機就會拍下一張照片,這會影響電池的使用時間。樹枝晃動等自然運動也會觸發紅外相機工作,這也導致紅外相機會拍攝到大量無效畫面,研究人員要花大量時間查看篩選。楊曉君他們使用的紅外相機,在一個監測區每隔500米會布置一臺,每臺紅外相機只能監測前方30米范圍。監測范圍也會受環境影響,比如在草地、池塘等處,監測范圍就大一點,在森林中就會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