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紅外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圖質要好,不光光取決于有一個好的攝像頭,一個好的圖像處理方案。還有很多講得出講不出的各方面細節。好多優質的單反相機、望遠鏡都有這種處理,拍出來的影像,景深有層次感,色彩趨近于真實。好的相機,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光路,例如:圖像傳感器、鏡頭、紅外截至片,濾光片,折射,反射,消光影、鏡面積水等等光學處理上都要下足功夫,才能獲得優質的圖像效果。
攝像頭的快門速度跟不上,要想達到同樣的色彩效果,就需要拉長爆光時間,可我們主要拿它用來拍攝運動中的野生動物,它可不會每次都給我們拍好pose,讓我們慢慢拍,這就造成快門跟不上的相機拍出來照片有拖尾虛影的現象。目前大多數紅外相機夜晚拍出來的照片,中間一片白,幾乎呈現白爆。這有兩個原因:一是紅外燈補光效果做得不夠均勻,光線太過集中在中心;二是相機方案是個硬傷,現在的技術是可以做到近距離防止曝光的,這就看紅外相機的方案商的技術實力了。
上面講的,都是紅外相機作為一款“相機”所要具備的特質。一款相機能不能拍出好的畫質,取決于多個硬件模塊,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很牛掰的研發團隊。下面就其作為專業工具的角度來看,在不同應用領域不同應用場景的使用者,對它提出的更高要求,都還有什么?
任何一款紅外相機出了廠,在機器里有一個設置是能影響“誤拍率,漏拍率”的,就是PIR感應的靈敏度設置,一般都有“高/中/低”檔,根據主要拍攝的對像不同,可以設置相機的檔位。一個真正好的產品,光有這個肯定不夠。
每個廠商團隊對PIR感應的設計都有所不同,電路、算法、元件選擇等來決定了這PIR感應的先進性,從最初的設計上將誤拍率和漏拍率降得更小。強調,你如果想讓誤拍率為0,很明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PIR工作原理決定了。環境溫度、熱氣流、風向、光線、振動都有可能導致誤拍。
相機感應抓拍速度是指相機從感應到動物移動至抓拍到照片所需要的時間長度。這個指標越低,會有助于抓拍移動較快的動物,但并不是越低越好;如果過快加上PIR角度配合問題,容易只拍到半個動物;所以在0.5~1秒之間最為恰當。目前各個廠家都差不多,大多都在0.8~1.2秒之間。個別采用簡易方案的也可以做到0.5或0.3秒,但是這種相機畫質不會太好。
感應范圍,再次申明一點絕對是不越寬越好,這個參數要和拍攝放在一起去衡量。原則是感應范圍不能大于拍攝范圍;不然,你會發現有很多的空照片。
拍攝范圍根據實際的應用環境去選擇。動物比較多的情況,建議以可以使用感應角度小,拍攝范圍大的(當然角度越大,單位圖像細節也就變差了,而且大角度夜視是個很難處理的事情,所以還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吧!)本人認為拍攝角度在40~60度比較合理,也最為理想。圖像細節和視角都比較適中,適應場景也是最多的。
三防性能,作為一個長期安放在野外工作的拍攝工具,使用者對于三防性能,看得最重的無疑是防水性能。目前有兩家目前都還算做得不錯,標稱達到IP68,在招標比測和實驗室中,都基本能通過入水測試一段時間。“浸在水中一定時間或水壓在一定的標準以下,可確保不因浸水而造成損壞”,這是IPX7的技術標準,真實IPX8的技術標準是“無限期沉沒在指定的水壓下,可確保不因浸水而造成損壞”,但測試不可能進行“無限期沉沒”。所以,我們也就不苛求招標比測和實驗室測試是不是嚴謹了。在長期野外實測中,由用戶自然更有發言權。
低功耗,在選購
紅外相機時,大多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能拍多長時間?其實,這就是一個功耗問題。如果回答者只一兩句話就把這個問題回答了,自然是不夠嚴謹。需要分為三個狀態:待機狀態、白天拍攝狀態、夜晚拍攝狀態;當然還跟這三個狀態周圍環境相關,最主要是周圍溫度,我們把事情簡單化,拍攝溫度的因素先拋開不談。
待機狀態:指相機在不拍照的待機狀態下所消耗的電量。在這個狀態下,只有PIR感應模塊在工作狀態,相機處于最小的工作狀態;大多數待機電流都在400~800uA左右。選擇當然是越小越好了。
白天拍攝狀態:指相機在不開啟夜視補光燈的狀態下拍攝圖像所消耗的電量。目前大多數廠家的相機該狀態下功耗都不算太高,大約在200mA~350mA左右,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夜晚拍攝狀態:指相機在開啟夜視補光燈的狀態下拍攝圖像所消耗的電量。在這個狀態下,相機處于最大功耗狀態。這個指標各個廠家都差距很大了。
目前大多數的廠家功耗的非常大,有的可以高達1.8A,嚇著了吧!不知道設計者怎么想的,這么大的放電電流,完全不考慮人家電池的感受,完全是想要電池掛掉的意思。想想也可以理解,把電流搞這么大,主要是想獲得更好的夜視效果。但沒考慮到過渡耗電的問題,畢竟這是電池供電。曠郊野外的,沒有外接電源,沒有發電機的,全靠電池呀!
在如何降低功耗方面,在元器件的選擇和電路的設計都會有影響,提升夜視有很多方式的,體現了廠家設計的嚴謹性、技術實力和對品質的追求。不一定非要增大照明亮度;幾個比較好的廠家電流在0.8~1.2A左右,夜視效果也很理想,這是比較合理的。
當然,這個跟PIR感應的靈敏度也有關系,感應越靈敏拍照數量越多,功耗自然就大,在野外的有效工作時間自然就短。另外,攝像模式肯定比拍照模式功耗要大得多哦。目前市面上的紅外相機功耗基本也都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般使用者傾向于1-2個月上山取一次數據,順便進行紅外相機拍攝環境的維護。極少有間隔半年以上進行數據提取和拍攝環境維護的。
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監測需求挑選最合適的紅外相機,充分發揮出紅外相機在野外監測工作中的巨大優勢。同時做出一款好的紅外相機,需要各個廠商以極致的態度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踏踏實實的將精力都放在產品上。希望以后能見到更多優秀的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