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相機下的動物百態
時間: 2020-09-05瀏覽次數:
翻看10多年前的雜志,我們會發現,關于雪豹調查的文章中,很難找到野外環境下的雪豹照片,大多是用一些綿綿群山的照片來代替,因為始終相信雪豹就在群山雪峰之中······
貓科動物的棲息環境復雜偏僻,如雪豹,大都生活在西部的高山雪線附近。貓科動物的習性都比較隱秘,對人類活動也比較敏感。所以人要近距離見到貓科動物的概率很小,拍到野外照片的機會就更小了。
但是近幾年,仿佛就是一夜之間,貓科動物的照片突然多了起來。照片中不僅有西藏珠峰和新疆的雪豹,還有太行山區的華北豹(金錢豹),以及亞洲金貓、豹貓等許多貓科動物。更刺激的是還看到了西藏墨脫的云豹照片,要知道,有幾十年沒有人見過活體的云豹。
這些豐富的野外貓科動物影像資料,就是紅外觸發相機拍攝的。紅外觸發相機(我們簡稱紅外相機)。就是將特制的相機安放在山林之中(例如捆綁與樹干),利用紅外感應溫度變化來觸動相機快門,實現拍攝。比如,當一只羊接近相機一定距離,體溫帶來環境溫度變化,紅外相機感應到了,自動啟動快門,羊的照片就保存下來了。紅外相機這樣的工作原理,顯示出明顯的特點和優勢:自動拍照、野外任何環境都可以放置、不分白天黑夜24小時值守,對環境要求小,只要電池夠用,連續工作幾個月妥妥的。
很顯然,紅外相機技術是野生動物調查研究的一個大事件。它解決了用別的傳統調查方法人工調查強度大,難見動物野外活體等問題,能夠輕松獲得真實寶貴的影像和數據信息。因此,紅外觸發相機迅速成為動物學家開展野生動物調查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紅外相機讓我們獲得野外世界野生動物影像變得容易。這一點也是劃時代的。在沒有紅外相機之前,我們要獲得野生狀態動物的照片需依靠攝影師去野外拍攝。這種拍攝的困難顯而易見。首先是人可以到達并且是可以穩定持相機的位置,要白天,氣候都允許,然后,動物要在人等待的這個時間段在這個地點出現。想想看,這么多固定條件,我們獲得一張野外動物照片的難度是多么大,而概率又多么小,至于豐富性那就更是奢求了。其實,有了這么多必需的限定,我們獲得的野生動物的影像的真實性已經有折扣了。
而紅外相機,讓人工拍攝野外動物的諸多難題輕松化解。人能拍到的動物,總體上是對人以及周圍聲音氣味等不很敏感,生活習性不很隱秘或者不是那么機警的動物,而自然界有一些動物極為敏感機警,獲取這類動物的影像,紅外相機就非常好用了。至于拍攝生活環境人跡罕至、主要在晨昏活動以及夜行性動物,紅外相機更是無可替代的。
一直以來,紅外相機還主要是用于拍攝溫血動物里大中型動物,如鹿、豹、熊、野豬、狍子等這些重量體積到一定量的動物,近幾年,也逐步用于對鳥類的監測研究,不過數量還是很少。
隨著技術條件的不斷進步,紅外相機的成像質量取得了不小的進步。拍攝的影像中,經常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有震撼之感的照片。這些精彩照片,更多的是捕捉到了動物們一個個特別的動作、表情、個體或群體的行為,有的是在大自然一定時空下動物和環境形成的一個特殊的瞬間。他們是美的作品,擷取了動物之美、自然之美。或者說,它們呈現了大自然某些美的時空。北京大學王大軍和李晟先生出版的《叢林之眼——紅外觸發相機十年》一書中描述了一個細節。很多貓科動物夜間的紅外影像是一個注視鏡頭的形象——其中有不少是一個回望的姿態。而由于閃光燈的原因,它們的雙眼閃著幾種顏色的光芒,透著一股殺氣,更強化了叢林王者的兇猛。原來,紅外相機在啟動和閃光拍照有一個短暫的延遲,啟動的聲音被這些貓科動物們聽見,它們循聲而望,正好閃光燈打亮、快門釋放——一幅幅經典的貓科動物的影像就出現了。
紅外相機的動物影像,把一個多彩的動物世界呈現給我們。遠離我們人類生活的叢林里,并不是一個寂寂山野,而是一個喧囂的世界。就像我們生活的一個個城市,叢林里也是各種動物組成的聚落。它們有白天工作的,也有夜晚活躍的,更有晨光暮色中忙忙碌碌的。它們也在為自己的追求努力著。